在香港,高昂的生活成本與普遍的借貸文化,讓「債務」成為許多人無法迴避的課題。信用卡、私人貸款、樓宇按揭、中小企融資,對不少人來說都是日常。然而,當收入下降、家庭開支增加或失業時,原本可控的債務可能迅速演變為沉重壓力。

面對困境,許多人第一反應會想到「債務重組」或「破產」。但事實上,還存在一個更具彈性的選項——債務舒緩。它是一種介乎於重組與破產之間的 香港債務解決方案,讓債務人可以透過協商或法律機制,重新安排還款,避免走向極端。

一、什麼是債務舒緩?

債務舒緩(Debt Relief Program, DRP),簡單來說,就是協助債務人與債權人達成新的還款協議,以降低每月還款壓力。它可以透過專業機構或法律程序進行,形式多樣,靈活度較高。

債務舒緩的重點在於:

減輕還款壓力,例如降低利率或分期攤還。

協調多個債權人,將不同的債務整合。

避免破產,保留基本的信用與生活。

換句話說,債務舒緩是一種「協助還款」而非「免除債務」的方案。

二、債務舒緩的常見方式

在香港,債務舒緩主要分為幾種類型:

  1. 銀行債務重組

最常見的形式是與銀行協商,將多張信用卡債務或貸款合併成一筆分期還款。優點是簡單直接,但需要有良好的還款紀錄與穩定收入。

  1. 私人債務舒緩計劃

部分財務公司或專業機構提供債務舒緩服務,協助債務人與債權人協調,例如降低利息、延長還款期。

  1. IVA(個人自願安排)

IVA 屬於正式的法律框架下的 債務舒緩方案。由破產管理人主持,與所有債權人達成協議,並獲法院批准。一旦生效,所有債權人都必須遵守。它能有效避免破產,並大幅減免債務。

  1. 政府或非牟利機構輔導

香港有部分非牟利機構(如明愛、消委會)提供免費的債務輔導服務,協助債務人制定還款計劃,甚至代表債務人與債權人協商。

三、債務舒緩 vs 債務重組

很多人會混淆債務舒緩與債務重組。

債務重組:通常由銀行主導,把多筆債務整合成一個貸款,屬於單純的「金融協商」。

債務舒緩:更廣泛,既可由銀行進行,也可透過專業顧問或法律途徑(如 IVA),甚至包括非牟利輔導機構的協助。

因此,可以說債務舒緩的範圍比債務重組更大,選擇更多元。

四、債務舒緩 vs 破產

在「債務舒緩 vs 破產」的比較中,差異十分明顯。

破產能讓債務人徹底解除所有債務,但需付出極大代價,包括資產清算、信用毀滅、職業限制與社會標籤。相比之下,債務舒緩則讓債務人繼續還款,但壓力大幅降低,影響相對輕微。

因此,若債務人仍有收入來源,通常建議優先考慮債務舒緩或 IVA,而非直接破產。

五、債務舒緩的優勢

避免破產:保留職業資格與信用基礎。

彈性安排:可依照收入制定合理還款計劃。

多樣化選擇:銀行、法律途徑、非牟利機構皆可提供支援。

心理壓力較低:避免面對破產的嚴重社會標籤。

六、債務舒緩的限制與風險

仍需還款:債務不會完全消失,只是壓力減輕。

信用影響:協商紀錄會在信用報告中留下痕跡。

協商不一定成功:並非所有債權人都願意接受。

中介陷阱:市場上存在收取高額費用的不良機構。

七、真實案例

案例一:信用卡債務舒緩
林小姐因過度使用信用卡欠下 40 萬港元。她透過非牟利機構協助,與銀行達成分期協議,每月還款 7,000 元,利率由 30% 降至 9%,五年後清還所有債務。

案例二:IVA 成功案例
張先生因經營失敗欠下 120 萬港元。若破產,他將失去專業資格。透過 IVA,他成功爭取到 50% 的債務豁免,每月還款 12,000 元,五年內完成協議,避免了破產。

八、誰適合債務舒緩?

債務舒緩並非人人適合,以下情況較合適:

總債務金額在數十萬至百萬港元之間。

每月仍有穩定收入,但不足以應付最低還款額。

不希望破產,需保留職業資格與信用。

願意在數年間逐步清還債務。

若債務金額過小,或完全沒有收入,債務舒緩可能效果有限。

九、專業建議

及早處理:越早面對債務,越有機會協商成功。

選擇正規機構:優先考慮銀行、持牌破產管理人或非牟利機構。

避免黑心中介:小心高額手續費與不實承諾。

建立理財習慣:債務舒緩只是暫時解決方案,長遠仍需改善理財方式。

十、結論

在香港,債務舒緩是一條介乎「債務重組 vs 破產」之間的道路。它既能減輕壓力,又能避免破產的極端後果。特別是 IVA 這類法律保障下的方案,更能幫助債務人獲得真正的財務重生。

雖然債務舒緩不能讓債務消失,但它是一個實際、可行且較溫和的 香港債務解決方案。對於仍有收入來源、但暫時無力應付債務的人而言,債務舒緩無疑是值得考慮的重要選擇。